- 手机:
- 13588774441
- 电话:
- 400-023-4588
- 邮箱:
- admin@wevenexpo.com
-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金博体育原标题:人民日报文创:刘裕国、郑赤鹰著作《美丽的力量》(下卷16一19)
一位极具才华的设计师在设计“梦回巴国”剧场时,千挑万选,最终选择了灰色。他认为灰色是大巴山岩石的底色。
这朴素无华的灰色何尝不是宣汉人的底色呢?巴山大峡谷的开发,为无数像大巴山的岩石一样坚毅、顽强的宣汉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创造美丽,同时,也改变自己……
从巴山大峡谷渡口风情小镇出发,去三墩乡土家族乡,车子一直在爬坡。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山路不止十八弯”,还会真切体验到“山外有山”。当车子行驶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陡然翻过一处略微低矮一点的垭口,“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现在眼前了。
宣汉巴山大峡谷里有三个土家族乡,都是偏远的贫困乡。三墩土家族乡是其中之一。三墩土家族乡地处巴山大峡谷腹地金博体育,大窝村就在它的东北角。顾名思义,整个村子四面高山环绕,中间像一个大窝。村里人世世代代就住在这个闭塞“大窝”里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广种薄收。
大窝村是三墩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喀斯特地貌让村里不仅常年缺水,还耕地少,虽然全村有38.5平方公里面积,但可耕地仅有2080亩,人均耕地只有9分。这9分耕地都是从石头缝隙刨出来的,散乱小块,耕作不便,只能种玉米、种土豆,靠天吃饭。
彭昌明的家坐落在大窝村通村公路下边的山坳里,4间土坯房一字排开,房顶倒是铺的青瓦。屋前有一个院坝,铺有青石板,院坝边沿有两棵树,拉了一根绳,常年晾晒着长短不一、花花绿绿的缝了补丁的衣服。
彭昌明家是大窝村最穷的几户之一。他一家8口人:彭昌明自己,妻子,4个小孩,一个聋哑父亲,还有一个聋哑而且痴呆的母亲。四个孩子中,最大一个13岁,刚上初中。最小一个,才3岁。村里人常年见不到彭昌明,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他作为家里唯一的壮劳动力,得拼了命地打工挣钱。妻子照顾娃娃,顺带帮父亲干一点地里农活,母亲是一点家务活都干不了,还要人照顾她。
彭昌明先是到煤窑打工,这个活路真是累,而且危险。匍匐在低矮黑暗的坑道里,挖煤,拉煤。只有看见坑道口的那抹亮光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还有点儿奔头,自己是一个活着的人。每到月底发工资的时候,他总是要用黑漆漆的手指头蘸上口水,数了一遍又一遍,3000块钱,没有多的,只有少的,勉强够一大家人一个月糊口了。
回到家,看见满院子乱跑的娃娃,本来是应该高兴的,彭昌明削瘦的脸上,一道道黑黝黝的皱纹却更深了。因为超生,他三个娃娃都没有办到户口,以后咋个整呢?他越发愁苦,43岁的人,老得像60岁的老头。不过,对着自己老婆的目光,对着父亲无声的询问,彭昌明还是咧了咧干枯的嘴唇,挤出一丝笑意,拍拍自己的肩膀,意思是说,没得啥子,山垮下来,我来担起!
2015年5月的一天,彭昌明家里来了一群客人。走在头里的是一个梳着短发的女干部,衣着朴素,步伐矫健,十分干练。村支书给他介绍,这是咱们达州市的包惠市长。他一听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么大的干部,怎么会到我们家里来?他赶紧进屋搬出两根长条板凳,请包市长和其他几位领导坐下。
他又进屋,用手势把父亲母亲这对聋哑人喊出来,给他们安一张板凳,坐在包市长对面。包市长与他的父母亲一一握手,无法用语言交流,她就用微笑和手势表示问候。然后,她问局促不安的彭昌明:打工一年能挣多少钱?种地有多少收入?还有什么难处?彭昌明的心情放松了,一一回答,听到问难处,他嚅嚅嗫嗫地说,娃儿的户口啊,不好办。
包市长脸色变得有些沉重,看向身边的人,身边的人点了点头。她对彭昌明说:“老彭啊,你的父母双双残疾,孩子又多,负担很重,我们都看见了。你要努力,我们也要给你加油!党和政府不会不管你们的。从今天起,我就算你们家的一员了,你有什么难处,别个解决不了,直接找我!”
市长说了话,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了。公安部门为他的三个孩子上了户口。彭昌明觉得,压在胸口压了好久的一块大石头被搬开了,心情特别舒畅。他想,是要好好干,才对得起包市长呢!
过年时,彭昌明听一个亲戚说,他在甘肃铁路上一处工程打工,每月净拿5000元。彭昌明动心了,决定跟亲戚去甘肃打工,一个月可以多挣两千元。现在,自己是包市长联系的帮扶对象,要努力多挣钱,尽早摆脱贫困,不能啥事都靠市长啊。
正月过完大年,彭昌明背上一个大蛇皮口袋,跟着亲戚坐上了去甘肃的火车,在一处铁路上打工,每天用铁锤锤石头。活儿很苦很累,但工地管生活,一个月5000元,在他眼里,这是很高的工资了。因为干一个月,差不多要抵他在煤窑上两个月的收入。只要工资高,只要能摆脱贫困,再苦再累他都不怕。
为了节约电话费,彭昌明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家里情况,有扶贫工作站帮扶,父母孩子生病,有贫困户医疗保险,可以报销90%以上,他很放心,每天只管安心上班挣钱。妻子也很少给他打电话,更说不上视频聊天了。他的手机和妻子的手机,都不是智能手机,也没钱买流量。
8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刚躺床上的彭昌明接到妻子电话,告知搬进新家了。妻子说:“老屋里的家具、粮食啥的,都是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组帮忙,从山腰搬进山顶旅游内环线旁边的安置点新家。”
妻子还说,刚搬进新家时,包市长、不,现在已经是包书记了,都到家里来过,看望过他父母。听说你不在,还专门叫我问候你,挣钱固然重要,也要多多保重身体。
冬月,工程完工,彭昌明终于可以回家了。坐了一天火车后,彭昌明背着行李包,站在规划整齐、风格统一的偌大一片安置房前,正犹豫着不知道该进哪一道门时,女儿跑来迎接他了。
跟着女儿回到新家门口,彭昌明眼前一亮:新家具、大彩电、仿瓷白墙壁、光洁的地板……一切都出乎他的意料。
这一刻,彭昌明才第一次感受到家的幸福和温馨,他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希望就捏在他的手掌心里。
在大窝村,有一位老人叫陈远碧,78岁,独自为家,穷得叮当响,脸上的褶皱深得像大山的沟壑。从2015年5月起,包惠市长多次到她家,嘘寒问暖,送衣送物;带人帮她落实低保、贫困户医保、贫困户兜底和易地搬迁。陈大娘一天天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感觉浑身都有劲。2016年腊月,已经担任达州市委书记的包惠想到山里寒冷,给陈大娘送来防寒衣服、棉被、大米、菜油、猪肉等生活用品。包惠书记问陈大娘:“明年您有什么愿望?”她说想搞点家庭养殖。
2017年的5月,包惠书记带来一辆小货车,车上装了一头60多斤的猪,还有20只鸡。让陪同的村干部帮陈远碧大娘把猪抱进猪圈,把鸡关在竹篱笆里。在村干部的具体帮助下,陈大娘的家庭养殖业红火起来。
和彭昌明一样,陈远碧也搬进安置房。一楼一底,上下三间,建在村里新铺就的水泥村道旁,出行便捷。门口还有几十平米的水泥坝子。
从2016年以来,大窝村受惠于县委县政府的“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4户117人;实施危房改造54户177人,其中贫困户20户63人。全村的土坯房、茅草房被彻底消灭,村民纷纷感叹:“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把土坯房变成‘小洋房’。”
大窝村文书胡奉钦告诉我们:大窝村积极配合大峡谷文旅开发,已在旅游内环线亩,主要用于春天李花观赏,初秋现场体验采摘。栽植观赏樱花150亩,也是用于美化景区,供游客观赏。所占用老百姓耕地,都以入股分红形式征用。彭昌明家和三窝村的乡亲们一样,成为巴山大峡谷景区的小股东,栽上柿子树、李子树、樱桃树等景观苗木,剩下一亩地种植点包谷、小菜。随着景区开园,游客越来越多,景区第一次分红,他家分得2400多元。
现在,外地来村上经营开发旅游产业项目和民宿的,有50余家。狩猎场、大垭口索道、自驾游露营地、民宿等等,对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带动很大。以前,村民们觉得卖瓜瓜小菜羞人,因为卖不了几个钱,被外人看不起。现在,大家种的小菜、山里挖到的野菜、自家养的鸡、猪、羊,都卖给景区里的酒店、民宿,村民们腰包里不缺钱了,还富有了。
村上有劳动力1000余人,大多在景区和入驻景区的企业务工,当清洁工的就有80多人。村上农户有50多家因地制宜,开民宿、农家乐接待。村上几处安置点,有20多家本村村民开办民宿。夏季是旅游旺季,前来休闲避暑的人特别多,家家爆满。他们不想发财都难了。
过去村民们的吃水都是挑。现在景区供水公司都给安通了自来水。在2017年前,大窝村手机都还没得信号,现在信号全覆盖。水泥路通到了各社,都是5米多宽。村民们的住房,全都是小洋楼,没有一户土坯房。
在文旅开发之前,一部分外出打工的人挣了钱,就在周边场镇买了房或自建了房,搬出了大窝村。近几年来,看到家乡开发旅游,路修好了,撂荒地也值钱了,从2017年起,都陆陆续续搬迁回村,通过申请,又修建了新房子,投入到景区建设和发展中来。
以前,大窝村有句顺口溜: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姑娘往外跑,光棍满山窝。现在,大窝村是全乡最富有最美好的村,外村的姑娘争相嫁进来。
三墩土家族乡副书记罗兆兵介绍:现在的大窝村是桑树坪村、大岩村、大窝村三村合并,随着文旅项目的开发,域内道路已经四通八达,硬化道路实现社社通、户户通,安全饮水、电力、通讯实现村域全覆盖。全村住房安全问题彻底解决,土坯房、茅草房彻底消灭。2018年,大窝村经省验收合格,率先实现樊哙片区整村脱贫退出。且整村脱贫质量高,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余元,比脱贫目标值高3000多元;贫困户家庭收入中,国家财政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降低,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主渠道。
一个极度贫困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旅游经济示范村的跨越,获得省市多项殊荣。全村农旅产业配套齐全,种植花卉、水果产业园1760亩,中药材达1万亩。乡村民宿特色突出,培育民宿达标户15家,建有特色民宿酒店9家,房车营地1处,接待床位200余张。有接待中心、亲子乐园、樱花园、桑葚园、脆李园、脆桃园、猕猴桃园等景区和特色产业。2018年,接待游客5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00万,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450元。2019年,大窝村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被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被达州市委表彰为达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示范村。
50多岁的李良才,敦实的身板很有活力,有人说他在巴山大峡谷的茶叶基地找到了人生的第二舞台,有人戏称为“第二春”,他听了哈哈一笑,心里美滋滋的。
隆冬时节,阳光洒满山梁,跟着李良才在茶园转悠。天空的彩云幻化出绯红的光亮,起伏的山峦敞开辽阔的胸襟,星罗棋布的茶园被揽入怀。一行行茶树如丝如带,清晰流畅的线条一溜远去……那是大峡谷抒情的旋律,那是山野间婉转动人的吟唱。
李良才原来在达州市上班,退休后在家照顾多病的父母。两年后父母身体逐渐康复,一个老朋友动员他到一家农业公司去发挥余热。那是2018年的初春,宁静的宣汉洲河边,在一家茶馆与公司董事长见面。两杯绿茶飘着清香,一席交谈愉悦投缘。
“哦,那好!我们公司做通讯产业,包括大数据,一直想上个新项目,正好看上了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去年政府把我们引进去发展茶产业,协议签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差不多了,可是我的精力还在通讯主业上,茶产业区缺总经理,想请您出山,您看怎么样?”
李良才刚想说“我完全是外行”,可话到嘴边又咽进肚里。他隐隐感觉到内心有些激动,倒不是因为这个什么总经理职位,他想起了贫穷落后的老家。老家在三墩乡龙洞村,是巴山大峡谷核心区里几个最贫穷的乡之一。他从小就知道,过去邻近的几个乡,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茶园,但规模太小,产量很低,又没有加工设备,每年卖的茶叶钱还不够一家人买油盐酱醋。老乡们都住在700米以上的大山里,土地种粮食无望,就适合种茶叶。他多希望有那么一天,漫山遍野都长出茶树,满地茶叶飘香,那样,乡亲们就不再受穷了。眼下,宣汉县委政府要打造巴山大峡谷,让穷山恶水变成旅游景区,种茶叶时来运转了,有公司牵头干,儿时的梦想就能变成现实。想着想着,自己都忍不住笑了,端起茶杯猛咂了几口。
董事长见他半晌不语,以为他还在犹豫,便说让他回去考虑考虑。李良才赶紧把自己从沉思中拉回来,立即答应了聘请。他在心里说道:“还犹豫什么?干!”
就要离开城市的家了,却没有遇到亲人担忧的羁绊。全家人都很开通,爱人劝她放心,说父母有她照顾,孩子又在外地。临行前,父亲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去了就得干好!”父亲在大山里待了大半辈子,这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着山里人多少的期待与嘱托?李良才懂的。
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李良才来到宣汉县樊哙镇高台村,公司的办公室临时设在村部一二楼。交接会议上,董事长向员工介绍了李良才;一阵掌声之后,他宣布茶叶公司的事由李良才全权负责。
把董事长送出村,李良才抬头望望云雾缭绕的大山,模样和老家的差不离,心里有一种亲切感,同时又觉得肩上的胆子沉甸甸的。毕竟,头一次在企业做主管,又是在大山沟里拼打,有多少硬骨头等着他去啃?他无从知晓。不过,他相信自己腿杆子不会软。大山里走出来的泥腿子娃,什么苦没有吃过?过去光着脚丫走山路,雨天一脚泥,晴天碰破皮,他连眼都不眨。再说,这里不是樊哙镇吗?谁不知道当年樊哙将军入川,接管巴蜀秦地,在宣汉境内大败楚兵。古战遗址和樊将军纪念殿就在后山上,那威风,那豪情,有时间得去拜望一下。
夜幕四合,大山沟里一片寂静,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台灯的光圈罩着全神贯注伏案的李良才。白天忙事务,只有晚上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文案厚厚一叠,有规划、合同、立项报告,还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到基地调研的情况,都等待着他去研读,去消化。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台灯常常陪他到天边露出霞光。
发展茶叶产业,是宣汉县委政府的一出重头戏。宣汉种茶的历史悠久,是全省30个产茶大县之一,参与种茶的农户上千家。县委决定把茶产业做成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的配套产业,成为覆盖全县的乡村振兴的骨干产业,最终实现从茶叶大县迈向茶叶强县的目标。而李良才所在的茶叶企业的责任就两个字:引导!通过建高标准茶叶示范园区,把千万农户领上现代特色农业的路子。每每想到这些,李良才就觉得浑身热血沸腾,心底激流翻滚,真没有想到都退休了,还有这样一个让你驰骋人生的疆场。他暗暗告诉自己,珍惜分秒,大干,快干,再硬的骨头也得啃下来!
一连几天,李良才和乡村干部到村民中间去做动员。说要让荒坡披上绿装,把茅草地变成茶叶基地,大家都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可当你拿出白纸黑字的协议书,要他们在上面按下手印时,不少人手抖了,退缩了,不干了,牢骚怪话也来了。
当基层干部多年,李良才理解这些乡亲。土地是大巴山老乡们的命根子,虽然贫瘠,但广种薄收也还能填饱肚子。要是土地没有了,他们的心就悬着了,睡觉都会不踏实。有的地空着,撂荒了,长满灌木蒿草,他们不觉得可惜,但一说要流转出去,就舍不得了。村民也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地没了,一家几口到哪去舀饭吃呢?老乡说得有理。
第二天,李良才又和村民扎堆,大哥大嫂叫得怪亲热。李良才说:“要赢得村民的支持,就得走进他们的内心。”三天以后,他走了两步棋:先瞄准种茶户。高台村不少村民也在种茶叶。茶叶地散落在山坳、山梁、峭壁,规模小,技术落后,产量低不说,还很缺销路。他随即带人挨家挨户送去有机肥、生物灭虫设备,手把手教技术,并承诺公司按市场价统一收购产品;第二步,按期兑现土地流转费。给每户一份承诺书,还主动邀请镇上农业主管部门监管审查。并在协议上注明,如果土地不再流转,企业须将土地恢复原样后才能退给农户。
从李良才身上,村民们不仅看到了企业的诚信,还看到了他们带动村民发展的良苦用心,土地流转的难题终于被破解;就是最难办的一户,最终也妥善解决好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公司在高台村50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位。
高台村马鞍一样的山上,撂荒地里疯长的蒿草灌木在山风中摇头晃脑,像是在对对李良才。站在山梁上举目四望的李良才,淡然一笑:你们神气不了几天了!
李良才带领公司的一行人走走停停,边比划边商谈,一幅高标准的现代新型茶园的规划实施图在他们的实地勘察中形成。
几天以后,高台村的几十个村民随李良才的“一声令下”齐刷刷上了山。他们挥舞着镰刀、砍刀,开始对撂荒地野草刺篷进行清剿,刀光闪烁中一片片红土地露出了真容。
接着,几台挖掘机昂奋地爬上山,轰鸣声唱响了寂静多年的茶溪谷。随着长臂不停地舞动,坑洼、杂乱的斜坡地,变成了一弯一弯平整的梯田,一眼望去,像一道道波纹在荡漾。
伴随着秋天的脚步,李良才再次上了山。看着新生的梯田,他有点激情澎湃,眼前仿佛有一大片鲜绿的茶苗在跃跃生长。
秋天正是栽种茶苗的大好时机,李良才一点也不敢懈怠。等不及下山,他就站在山梁上,掏出手机,拨通事先约定好的雅安一家茶叶苗基地的电话,兴奋地叫他们赶快送种苗来。
回到公司办公室,李良才又拨通了村支书张晓云的手机,请他尽快帮忙组织村里空余劳动力来帮公司栽茶树。按天计酬,按月结算。张晓云一听乐了,一拍大腿,说,“感谢茶叶公司给了我们村民家门口务工的机会!”然后,拔腿就往村广播室跑,不一会,高音喇叭就响起了招人的通知。
山风和煦,秋阳高照。李良才带着公司技术人员在茶园地里规划,放线、定行距、定窝距。一排排嫩绿的小茶树,在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中站立起来。
李良才怀着喜悦的期待迎来了春天。一场场春雨,飘飘洒洒,飘向绿意盎然的大峡谷,浇灌着茶溪谷高台村山上山下的茶园地。
春雨贵如油。2019年的春雨似乎格外青睐大巴山,一下就是十多天。李良才暗喜,心想怕干旱的茶树苗喝饱了春雨,一定会“蹭蹭”地往上长。雨过天晴,李良才满怀希望爬上山,一片片茶树苗添了新绿。他又下到河谷坝区,一下子傻了眼。这里的茶树苗不仅没有长高多少,还有不少泡在水洼里,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夏日的暴雨,接踵而来,这片茶园地又被泡得水汪汪的。
眼看着茶树苗打蔫了,枯黄了,有的已经死去。李良才心一阵紧,赶紧请来县茶果站的技术人员会诊。
原来,茶树既怕干旱,又怕涝灾,而樊哙镇一带,属于沉积岩地质结构,积水不易渗漏。事先,李良才和公司技术人员也想到这一点,但是,开挖排水沟的密度和深度不够,也没有预估到当年雨水会那么多,久雨天导致河谷地茶园冒水,没法及时排出排干。
李良才心里难受,但他没有气馁。董事长也给他打气,说道:“良才,都是无法预测的天灾,大不了重新再来!”
国庆节刚过,河谷地茶园重新整治的工程拉开序幕,李良才的身影不分白天黑夜地闪现在工地。他和村民们一道,对河谷坝区的泡水田,全面进行加密度的深开挖排水沟,铺洒有机质及肥料;对涝土进行熟化处理;将水泡后的死苗、弱势苗全部挖掉,重新栽种。两个月下来,脸黑了,人瘦了,他还开心地说,我终于减肥了。
李良才心中的“高标准茶园”稳步推进。生产便道连通每一片茶园,观光彩道蜿蜒其间,红色的观景凉亭点缀在片片翠绿之间。“这还不够,”李良才说,“下一步要对茶园进行深度美化打造”。李良才摸准了茶树的习性:它们都怕太阳直射,喜欢半阴半阳。他带人把有经济价值的灌木栽进茶园,进行光合作用调控。眼下已是寒冬季节,马鞍山顶铺上了厚厚的积雪,公司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启动的美化乡村的二期建设工程如期启动。李良才说,田间要疏通毛细血管,山坳要建宣汉最大的茶叶精深加工厂,场镇边要建与巴山大峡谷景区相配套的营销中心……
高台村茶产业园一直是达州市委、宣汉县委领导看好的项目和心中的牵挂。冬去春来,两级主要领导多次走进高台村,走进茶产业园,调研指导,现场把脉,对生产便道的宽窄、观景台的位置,都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他们希望这个茶产业基地,不仅只是帮助高台村摘掉“国定贫困村”的帽子,还要成为宣汉做大做强茶产业的龙头。
2020年阳春三月,高台村茶产业园渐次铺开,满眼新绿如浪从河谷涌向山巅,醉人的茶香沁人心脾。
李良才带着一群人走进茶园。他弯腰采下第一片嫩绿的茶叶,举起来闻了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看着丰收的茶叶,李良才琢磨着,高台村的茶叶有什么卖点呢?靠什么赢得市场呢?
第二天,他带上茶叶,驾车到了成都,请四川省农科院茶研所专家对高台村的茶叶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其结果,让李良才和一行人惊喜不已。他们的茶叶不止含硒元素,锌含量也远远高出一般茶叶,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带着惊喜,李良才星夜兼程赶回宣汉。第二天,他拿着检测报告到县茶果站去汇报,茶果站技术人员同他一样惊喜。“我们对高台村茶叶和巴山大峡谷的茶叶跟踪检测三年了,都是这个结果。”县茶果站技术人员高兴万分。
这个喜讯在宣汉县传开,县领导立即召集有关部门商议,决定在全县主推高山生态锌硒茶,全县统一品牌,让宣汉的锌硒茶产品走红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走向全国市场。
值得称道的是,李良才带着今年的春茶,在江西南昌参加全国性茶评会,他们的锌硒茶一举获得金奖。
捧着奖杯回到村里茶叶基地,李良才对高台村茶产业的未来信心满满金博体育,立即召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谋划新一轮发展计划。李良才说:“在巴山大峡谷,以樊哙镇为核心的茶产业种植范围有30平方公里,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阵,没有统一的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果我们宣汉县的茶叶能够握成一个拳头,打出去就有力了。”李良才一席慷慨激昂的话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李良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据我所知,我们宣汉的九顶雪眉茶,品牌已经很有知名度,听说老板想转型发展,我想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借势发展。明天我再到农业局茶果站打听清楚。”
见到茶果站负责人,他说:“李总,我正想告诉你们,我们宣汉的九顶雪眉品牌要转让,眼下只有你们公司有能力把它接过来。”
采完最后一轮秋茶,到了2019年11月,在县乡两级政府部门的协调下,他们登门与九顶雪眉茶叶公司洽谈,先后经过六次协商,终于达成转让共识。九顶雪眉公司老总说:“我用半生心血打造的这个品牌能够重放光彩,我感到十分欣慰。”李良才说:“感谢对我们公司的信任,我们要让九顶雪眉品牌在中国茶产业界更加响亮!”
2020年夏天,锌硒茶大型精深加工基地在樊哙镇破土动工。李良才说:“这个项目能这么快上马,多亏了政府高效率,给大力。”
《樊哙片区茶产业纳入巴山大峡谷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县政府一周内下发
巴山大峡谷茶溪谷锌硒茶产业园区迅速拓展,由高台村的500亩辐射到3000亩,覆盖樊哙镇的花梨村、水田村等其它5个村。再增万亩茶园规划已经敲定。
一天,李良才登上产业园新修的最高观景亭,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给笔者的手机上发了长长的微信:“就公司产业发展和示范带动,目前做了一些工作,还谈不上成绩,我本人的工作及贡献也微不足道。要衷心感谢和感恩宣汉县委、县政府的脱贫攻坚战略决策,借势而为,高起点、具有战略眼光的谋篇布局,敢于探索文旅产业扶贫新模式。下好这盘大棋,对县委、县政府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来说,除了责任以外,还有不少的风险担当,下定这个决心干这件大事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李良才吃住高台村近三年,把整个身子都融进了乡村,村里的大人孩子没有他不认识的。2020年大年初一,他在茶园观景平台转悠,在水果摊见到一张熟悉面孔,老远就喊:“老何家的闺女呀!水果好卖吗?”走到跟前,李良才看了看满满的一筐苹果,说:“多好的苹果,都卖给我吧。”李良才全买下了,老何的女儿顿生感激,她完全懂得李老总的用意。
自从茶园建了观光道、观景亭,经常有村民设摊卖水果和土特产,李良才经常动员手下的小包工头去“照顾生意”。他常对手下的人说:“我们和这些老乡都是命运共同体,要多多帮衬。”
采访李良才,在他的办公桌上意外地发现一本册子,封面上一行字十分醒目:《常年可安排到项目园区务工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人员花名册》,翻开来看来,栏目细分:自然村名、姓名、年龄、家庭人口、贫困原因、危房户、人均收入、电话号码,共计九项,全村有劳力的429名贫困人口一一登记在册,年龄最大的78岁。
想得细,做得实,我们感慨地看着李良才,他又是哈哈一笑,说:“企业嘛,就得尽社会责任。如果企业赚钱了,老乡们还穷着,我们心里也不安呐!”接着又说:“扶贫要精准,这是习要求的。我们就是要让村里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不会失去创造价值的机会。”
体会最深的是唐怀周,贫困户,78岁,患白内障的眼睛看不太远。异地搬迁后没什么事干,每年就望着儿子寄钱回来,可儿子打工的钱不那么好挣。李良才早就注意到了唐怀周,想来想去,把清扫观景亭台和厕所的事让他干,走路安全,活儿又不太累,寒风烈日都可避。唐怀周扛着扫把高高兴兴上岗了。干一天挣80元,一月干十来天能挣1000多。月底工钱兑现,唐怀周看到红艳艳的钞票眼泪花都笑出来,拉着李良才的手,他说:“做梦也没想到这把岁数了还能挣到一把钱,而且就在自己家门口。”李良才对我们说:“周大爷是个老实人,做事很认真,到亭子、厕所去看看,随时都干干净净。”
再有就是何代会,那个卖水果的女娃儿的爹。高台村三组人,贫困户,56岁。三年前,公司茶产业园要建鲜茶冷藏库,红线画到了他家流转地,还要占他家的土坯房。李良才和村干部去商谈,一看他家的老房子,破旧得都快要跨了,来人都不敢往屋里钻。何代会的家境惨,自己有智障,老婆先天性肢体残疾,背驼得走路几乎贴着地,两人养了个女儿,家里还是穷得叮当响。可一说到让他搬家,何代会死活不愿意,死守那间破旧房。镇上干部和李良才多次还去做工作,他都不答应。也许,没有人比何代会更懂得贫穷的残酷,也许,他没有勇气挪窝。
李良才没有再去磨嘴皮子。先给他女儿找个岗位。茶溪谷对面山坡上新建了观景台,还有一个停车场,那里的游客随着公司茶园的美化一天天多起来,李良才开出每月3000元的工资,还亲自把何代会的女儿带到岗位上,告诉她负责做这里的卫生,转运垃圾,还可以兼着卖水果,多一点收入。
何代会家的异地搬迁房修建悄然进行。李良才每天都要到工地,不仅看进度,更要看质量。不到半年,小洋房一样的新居点建好了,平整的入户路连着大马路,柏油泛着光亮,彩石点缀路边,鲜花绿叶在房前的小花园摇着脑袋。何代会和其他搬迁户一样,享受了异地搬迁政策下拨的5万元资金。另外,李良才还让公司还拿出2000元现金,以村委会名义奖励,及时发到何代会手上。春风化雨,细润无声。何代会住进新房,环境优美,衣食无忧,心里不愁,进入了人生新天地。
李良才介绍,公司建茶叶基地,在高台村每年季节性用工400多人,临时用工250人,覆盖了全村所有贫困户劳动力。60岁以下的,从事田间管理,垒坎,除草,施肥,人工剪枝,电动剪枝等等。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精准、合理安排,既不让他们闲着,也不让他们太累。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对老百姓的事想得如此细致周道,我们由衷叹服!
2019年底,高台村宣布整体脱贫。而他们的获得感,不仅仅是消除了贫困。企业进村,把沟里乡村小路变成了6.5公里路长的高等级柏油路,宽阔、平坦,一下连通了三个村,彻底改变了茶溪谷内老百姓的交通运输条件。90%的农家有了入户路,茶园生产便道让村民上山种地不再吃爬羊肠小道之苦。村集体将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作为股本金,与企业联手打造高标准的现代化茶园,三年时间,高台村集体经济由零跃升到30多万元。2020年村民人均增收突破万元。茶农搭上企业生产销售的直通车,效益也比过去翻番。
李良才已经谋定,2021年,将茶园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在乡村植入茶文化元素,让走进这里的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能够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李良才说,他深深地喜欢上了高台村,喜欢上了茶溪谷。茶溪谷是巴山大峡谷的一部分,森林植被高达80%,降雨量年均1600多毫米,负氧离子高,气候宜人。茶溪谷最高处马鞍山海拔1400米,每年10月就下雪。十条小溪穿过山谷,顺势而下,在峡谷底部汇成一条大河,叫石连河。“这河流淌的都是山泉水哦!”李良才忍不住哈哈笑起来。
“我不想离开茶溪谷,在企业位置上就把基地建设好,将来不再干了,留在这里养老。茶溪谷农文旅结合的茶产业项目还规划了一个康养中心,几年以后,茶溪谷的村民都能享受到最时髦的养老方式。”
李良才的话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抬头望望远处的马鞍山雪岭,峰峦牵手,雄奇如剑,直插云端……
在巴山大峡谷内渡口场镇河畔,耸立着一座宏伟、壮观、现代、时尚的独立建筑,它就是新近红火起来的闻名遐迩的“梦回巴国全景式升降剧场”。
2020年9月29日“梦回巴国”大型史诗情景剧首场公演,让这个坐落于巴山大峡谷之中的国内一流剧场,带给观众无限震撼和快感。此后的每一天的演出,都吸引着景区游客和周边县市区观众前来一饱眼福。特别是每到周末,演艺公司不得不让演员们多辛苦一下,加演一场。
梦回巴国剧场是巴山大峡谷景区管委会在景区开发的同时,投资两亿元修建的集巴文化展览厅、演艺厅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升降剧场。它坐落在渡口场镇的下场口。以前这个位置是一片荒河滩,长满野生麻柳树,当地人叫作麻柳林,它的背后是一条尘土飞扬的土公路。景区开发以前场镇居民都养猪,猪圈都集中修建在场口麻柳林的公路边,粪水从茅坑溢出,流进麻柳林,流进前河。现在,那一排臭气熏天的破旧猪圈摇身一变,成为瓷砖贴面的店铺。河滩的麻柳林地不仅耸立起一座气势恢宏的“梦回巴国”剧场,还修建有一个数百平米的大型篝火晚会广场。夜晚,场镇居民和游客在这里跳广场舞、土家摆手舞,周末还可以观赏河对面渡口里风情小镇的水舞秀,成为人们休闲、健身、娱乐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
一个偏远小镇,居然有这么一座国内建造一流的大型剧场,让人惊奇和叹服。2020年9月29日首场“梦回巴国”开演,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演艺公司全体演员和工作人员近两年的辛苦付出,从观众抢购门票的热情中,也得到了回报和认可。
梦回巴国演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老总名叫范建,是达州市演艺界一名响当当的人物。范建清瘦、儒雅,虽然年近六旬,仍是风度翩翩。2020年9月28日这天,我们走进了梦回巴国演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老总范建的办公室采访了他。刚入座,他就热情地烧水泡茶。
三年前的一天,范建在达州市艺术公司的办公室,正在伏案忙于策划一场大型活动的演出,敲门声响起。起身开门,三位不速之客让他惊讶——他们是宣汉县的三位领导。握手、让座、敬茶。一番寒暄之后,也不客套,其中一位领导直奔主题:“我们三人来,是代表我们宣汉县委县政府,诚恳邀请范总出马,帮我们县组建一个梦回巴国的演艺公司,并出任公司老总。我们为推动巴山大峡谷文旅开发,准备搞一台以巴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历史情景剧演出,到时,我们将邀请哈文执导。我们想来想去,这个重任非您莫属。”
三位县委领导亲自出马相邀,他们的诚意已经让范建很是感动,听说将邀请哈文执导,对演艺公司水准的定位标准之高,更让范建激动和刮目相看。但是,范建是达州市艺术公司的老总,是属于达州市委管辖的一个事业单位,不是他说走就能走,得经过市委领导批准同意。更何况,为了这个公司的发展、强大,这些年,他是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平心而论,他不忍心就这样说走就走,抛下那一帮同自己走南闯北的演员们和同事们。毕竟,公司有他多年经营的心血。
范建不好拂了三位领导的诚意,犹豫了一阵,只得实话实说:“你们搞文旅扶贫,是帮那一片山区人民脱贫,我很想帮你们出一把力,但是以我现在的情况,不是说走就能走的,请几位领导理解我。我得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请示。”
没有一口拒绝,说明就有希望。几位领导对邀请范建到宣汉来组建梦回巴国演艺公司充满信心。
范建是土生土长的达州人,他只读过初中,但热爱舞台艺术,14岁加入达州歌舞团,一把小提琴,拉响了他的艺术人生。后进四川音乐学院进修,成长为国家二级演员。范建的各方面才能都出色,很快脱颖而出,从演员干到歌舞团副团长、团长。2014年达州市把原来的歌舞团、川剧团、杂技团进行整改,合并一起成立达州市艺术公司,范建当选为公司董事长。此后,达州市的所有大型文化活动,几乎都是他策划、导演。
与宣汉县三位领导的谈话,范建时时刻刻记在心上,他找机会向达州市委提出了请示。市委领导想着市演艺公司那么大一个摊子,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暂时没有放人。但是,宣汉县领导根本就没想过要放过他。每次到达州开会,都要找到范建追问好久能来宣汉。
看到宣汉县委如此看重和肯定自己,也如此重视这台演出,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文旅推动当地9万多人脱贫。范建经不住他们的诚恳“纠缠”,感动了,说:“那,就做嘛。只是,市委市政府那头,你们也得去争取下哦。只要市委市政府放人,我就干。”
宣汉县领导知道市委市政府舍不得放人,谁愿意让身边人才外流呢?尽管,宣汉县不算外人。
宣汉县领导又去找到市委市政府领导,请求给宣汉文旅脱贫项目以支持,那个片区可有9万多贫困人口啊,梦回巴国剧场是文旅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不可缺席。市委市政府领导当然清楚宣汉脱贫任务的艰巨,当然要顾全大局,当然要给与支持,同意放人。但是在达州市演艺公司还没落实合适董事长人选时,范建得两头兼顾。
动员、做工作、要人,历经两年半时间,直到2018年7月金博体育,范建才把“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董事长”职务辞去。2018年8月,范建只身来到宣汉县渡口土家族自治乡梦回巴国演艺中心,开始为宣汉县组建梦回巴国演艺公司。
范建辞去了董事长职务,工作并没有一下子全放下。这两年,他只领了达州市艺术公司的工资,但两边的工作都在干。达州那边要联系安排业务,宣汉这边,帮剧场招募队长、副总、后勤人员、演员等等,忙得马不停蹄。
万事开头难。好在范建14岁就开始在演艺圈混,一步一步干到剧团团长、演艺公司董事长,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宽广的人脉资源。梦回巴国演艺公司要走的第一步,就是组建班子,招聘演艺人才。为此,范建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开始大江南北跑,四处招募人才。好在,宣汉县委给了演艺公司10个事业编制。这个,还是有吸引力的。从这个决策可以看出,宣汉县委对演艺公司的重视程度,让范建觉得,若不全力以赴,就对不起宣汉县委寄予自己的厚望。
范建从四川音乐学院的朋友处得知,有两个才艺出色的学生刚毕业,去外地的“宋城千古情演艺公司”了,觉得很可惜,他决定把他们挖回来。为此,范建很动了一番脑筋。他决定从这两个学生的家庭入手。他先摸清楚他们两个的家庭住处:男生家住绵阳,姓蒲;女生家在重庆万州,姓王。
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范建开车先向万州那个学生的老家驰去。达州与万州界相连,两个小时就到了女生小王的家。范建是过来人,特别了解当父母的心态,他们都希望儿女在本地工作、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工作。他先把自己作了简介,又把演艺公司的组建和愿景做了说明,小王父母见范建说得诚恳,但还是觉得心中没底。范建明白他们的心意,热情邀请他们到巴山大峡谷看看,再做最后决定。
到了巴山大峡谷的渡口,范建亲自陪同小王的父母,参观了投资两个亿修建的现代化升降大剧场,看了生活楼,又陪他们到各景区参观一番。他们看到了这里的发展前途和希望,看见了景区的勃勃生机,最后放心地把女儿喊了回来,交到范建手上。
同样,范建为了把绵阳的小蒲挖回来,又去了绵阳小蒲的家里,对他父母做工作,也把他们接到巴山大峡谷景区演艺公司驻地,看住宿条件,看演出场地,还介绍了总导演哈文、作曲家何沐阳等演艺公司强大的实力阵容等等。小蒲同学的父母也动心了,觉得这里有发展前途,把他从外地喊了回来,送到梦回巴国演艺公司来上班。
这两个人才就这样被范建挖回来了,后来分别在《梦回巴国》史诗剧中担任男女主角。
范建四处奔波了一年多时间,为梦回巴国演艺公司招聘回来170余名演艺人才,他们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大都是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艺校学生。
梦回巴国演艺中心四面都是大山,远离大都市的繁华,没有大型超市、奶茶店、星巴克。怎样让这群年轻人静心在这个山区小镇驻扎下来?
范建自有留住人才的办法。他对招聘进来的演员们承诺:大家进到我们的团队,我保证你们都能学到一技之长,你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演员、领队、导演等系列专业水准的技艺培训,即使将来有一天你们要离开这个演艺公司,去别的地方谋职、发展,也有一技之长,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因为演员们的出生地不同,对巴文化的了解也不同。演艺公司一边招聘人才,一边排练培训,组织演员下基层演出。这两年来,他们走遍宣汉50多个乡镇演出,让演员们深刻了解巴文化,从内心得到陶冶和熏陶,也不断地得到了锻炼。
2019年,中国文联组织的“一带一路”演出活动,范建带领演艺公司演员随团参加了中泰文化艺术节,并获得金奖。
从组团到现在,短短一年多时间,梦回巴国演艺公司参加了重庆、成都、达州、广安等多地以巴文化为主题的各类节目表演,还出省参加了长沙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表演,去安徽合肥参加了牡丹奖比赛,获得优秀表演奖。
演艺公司虽然在一个小镇,但中国文联、四川省文联相关领导看了演出后,都认为公司演员们已经达到省级表演水平。这是范建这两年来辛苦付出后最大的收获,也是他内心最大的安慰。
演艺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让世界了解巴文化。是宣汉景区管委会规划修建这个剧场的初心。
四川是古时的巴蜀之地,但世人对蜀很熟悉,一提起蜀,就知道是四川。记忆最深、传播最广的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国。但巴国文化却很少有人提及,这是因为巴国这个古代小国和这个古老的部族在2300年前的迁徙途中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历史典籍没有记载,让众多文史学者的研究感到茫然。
这个传说中具有忠、勇、信、义的巴人部族,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迷一直困扰着巴文化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宣汉罗家坝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又把古巴文化向前推移到4300年前。巴人消失之谜,神秘的巴人部族正有待专家们来破解。
为打造出一台有影响力的巴文化大型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可以说宣汉县委县政府下了大决心。请来央视春晚导演哈文担任总导演,承包给拉克(天津)文化传媒,借助公司CEO哈文导演的影响力,使得《梦回巴国》项目,集结到了全中国文旅行业最顶尖的两大供应商:北京锋尚世纪传媒,北京星凯达舞台技术有限公司。另外,《梦回巴国》副总导演沈晨,曾是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执行总导演,在国内外诸多重大国字头演出中,都担任重要角色。还有舞美总设计郭昕、剧场建筑师刘淼、执行总导演胡辛等都是国内行业的大家专家,保证了整台剧的水平和质量。
2020年9月29日,以巴文化为背景的大型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怀胎两年,终于在梦回巴国剧场举行了首演,产生轰动效应。这是四川首台大型巴文化情景史诗剧,全剧分为“天机初启、巴王降世、迁徙征途、战火燃情、天地悲歌、梦回巴国”六个章节,以古老的巴文明、巴遗址为创意源泉,讲述了传说中一夜之间神秘消失的古老巴国从诞生、迁徙、建立家园到经历战火、最终灭亡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演出获得圆满成功,接下来的国庆长假,更是场场爆棚,一票难求。
看完演出,整台剧的演出场面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场景震撼。高空翻滚、飞翔、穿越……集歌舞、特技、影像灯光多种舞台模式于一体。剧场以巴国遗址出土文物的象征符号作为灵感来源,追求华美、典雅、端庄的质感,挖掘模拟了古巴国王朝的风土人情。据说,剧中巧妙的机械舞台设计,是目前全国最高举架、最大跨度、最广面积、最多层次的全新室内剧场类表演空间,也是全国首个纵向升降“悬挂式”体感观众席,可整体完成上升、下降等极致落差变化,让观众有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
总导演哈文评价这台演出说:“排练这两年时间,全中国最顶尖艺术家、舞台机械专家频繁前往这座小山城,这片远离尘世的寂静峡谷。他们是不辞辛苦的,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这是一个文旅扶贫项目。”
《梦回巴国》不仅演出场面令观众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它的原生态音乐更是贯穿全剧的一个灵魂。
何沐阳是湖南人,九十年代初开始音乐创作,1997年到深圳,曾为凤凰传奇、徐千雅、中国力量、黄英等歌手及组合制作专辑。他惯常以“中国风”作为创作理念。从《月亮之上》开始,何沐阳渐渐摸索到一种比较成熟的原生态民歌元素和现代节奏加上有城市人文色彩的歌词表达方式。在这条道路上苦心经营了若干个年头的何沐阳正渐入佳境。导演认为,请他来为这台史诗舞台剧创作音乐作品,是最合适不过。
何沐阳为《梦回巴国》创作了两首主题歌曲:《滚烫的爱》和《一起来滚烫》,另外,整台演出的音乐,都出自何沐阳之手。
何沐阳为创作这场舞台剧的音乐和歌曲,曾两次来到巴山大峡谷采风,对这里的山水、人文、历史、民俗传承等等有了深入的了解。他觉得巴人热情、诚挚、勇敢、豪放,便用了“滚烫”这个歌词。采风中,他还听了当地歌手演唱的传统民歌、传统音乐,看了当地的舞蹈。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提炼、升华,创作出这台具有史诗感的巴人演义音乐,做到宏达、震撼。何沐阳说出两首歌创作的心得:《滚烫的爱》,淋漓酣畅,体现巴人对爱的执着和忠贞,生也滚烫,死也滚烫。《一起来滚烫》运用了当地民歌元素,结合现代时尚风格,律动感十足,朗朗上口,很具有传唱性。
正是何沐阳对两首主题曲充满自信,剧组分别找了当今风头正盛的山水组合和吉克隽逸来演唱。
“梦回巴国”的演出,现在已进入常态化定时定期演出,不仅成为巴山大峡谷景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也是景区一个响亮的文化产业品牌。
也许因为地理位置高,太阳每天一钻出远处的苍茫云海,就会照耀到朝阳村的坡坡坎坎,让朝阳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村。
毫无疑问,朝阳村地理位置偏远。它在宣汉县的最东边,与重庆开州区大进镇杨柳村接壤。所谓接壤,就是大山连着大山,一座大山,重庆占一半,四川占一半。
站在朝阳村凉风垭村民安置点的篝火广场,目光越过云雾填满的沟壑,一眼就能看到对面耸立云端的宣汉巴山大峡谷海拔最高的旅游景点罗盘顶,还有顶上像一只圆珠笔一样直立的状元楼。也就是说,凉风垭与罗盘顶和它身边的滑雪场、索道、红豆栈道都很近。因而,一到旅游旺季,来凉风垭安置点住宿的游客就很多,让这里的民宿生意红红火火,日日爆满。
凉风垭安置点是2018年下半年建成的,安置点不大,只有12户搬迁户,他们的房屋和土地都被景区建设项目征用,搬迁安置在这里。房屋都是一楼一底,外墙统一的乳黄色涂料。面积有大有小,最小的户型有100平米,最大的一户有400多平米。12户搬迁户中,有4户开办了民宿。
周耀美家是2018年12月搬进凉风垭安置点新房的。她家人不多,就4口,她、老公、两个娃娃,大的11岁,小的10岁,都送到宣汉县城在读书。她认为,自己穷点没关系,尽可能让娃娃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周耀美家虽然是贫困户,但她对娃娃学习的重视不得不令人钦佩。她岁数不大,只有30岁。山里人大都结婚早,一般到法定结婚年龄就结婚了。她也是,20岁那年,就办了结婚宴。
周耀美很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家里,让座倒水递水果。她给我们的水果很奇怪,像香蕉又不是香蕉。她笑着说:“你们一定没吃过这样的水果吧?这是我们这山里才有的野果子,农历八月成熟,我们就叫它八月瓜。”
见我们迷惑的目光,她又解释:八月瓜是一种木质藤蔓植物结的果,它像葡萄藤一样,盘缠在树枝和乔木上,吃起来像香蕉肉,只是肉里比香蕉多了很多芝麻大的小籽粒,不过那些籽粒都可以吃。有时采摘得多,游客看到了还买了带走,给10元一斤。
周耀美一家原来住在朝阳村7社一个叫胡家堡的山坳里,海拔比凉风垭高。山坳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胡家大院,那就是她婆家祖祖辈辈的家园。2017年景区开发,胡家大院被征用,她家的8亩土地和山林,以入股和流转两种方式也被征用。第一年分到3000多元红利。
她在2016年帮邻居干农活,运气不好,被山上滚下的石头意外砸伤,锁骨断裂,干不了重活。2017年,她家被认定为贫困户。
搬到安置点后,家里没有土地种,又没有本钱开办民宿,周耀美也没有闲着。邻居开办的一家叫“夏日凉风”的民宿,需要人手帮忙,请了她去。店里就她一个帮手,洗菜、洗碗、端菜、抹桌子,都干,每个月3000元。
凉风垭的民宿,夏天和冬季游客都多。夏天上山来的客人,一住就是几十天。山里凉快,夏天都不用空调,客人入住,主要是避暑,几家民宿都住得满满的。冬季的游客,主要是看雪景、滑雪。其实秋季客人也多,加上有个“十一”黄金周,游客也是蜂拥而至,看彩林、过索道……
周耀美老家还有菜地,闲暇之余,也回去种些菜,供自家吃。庄稼地彻底没有了,粮食全靠买,但平常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吃不了多少,日子也比以前好过。她在邻居家打工,一年能挣一万多两万元,家庭开支就够了。丈夫跟亲戚到外地工地干力所能及的活,一年能挣四五万,可以存起来。
她家只当了一年贫困户,2018年依托景区开发,住进新房,靠打工和土地入股景区,脱了贫。
陈文龙的家在凉风垭安置点的中心处,一楼一底正对着篝火广场。从外观看,是整个安置点最大气的一家安置房。他家在开办民宿。
今年52岁的陈文龙,原住2社,景区修建内环线拆迁了房屋,也被安置到凉风垭安置点。他家是2014年被认定为贫困户的。他有先天性的帕金森病,手抖,当年两个娃都还在读书。他所在的2社,人均只有3分地,其余尽是石头山,种出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可以想象,这个社的村民以前的日子有多难过,要是不外出打工挣钱,要是没有国家的救济,是难以生存下来的。
现在,陈文龙的两个儿子都结婚了,家里有9口人,他和妻子、两儿子、两儿媳妇和三个小孙子。他家原来的老房子是石头瓦房,面积宽,赔偿也高。2017年巴山大峡谷景区建设占用他家老房子和地盘,定为拆迁户,一次性补偿了48万。陈文龙得知将被统一规划到凉风垭安置点,又想到了今后景区开发,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来,就多修了房屋面积,准备做民宿。他自己找亲友借贷筹集了50万元,加上补偿款,花了近100万,修了400平米的房子,一楼一底,是安置点面积最大的一户。
陈文龙以前在工地搞建筑,全国各地跑,见过世面。巴山大峡谷的开发势头,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才有胆量下定决心搞民宿。他家是2018年10月1日搬进新房。那天,自己置办了桌子、凳子,餐具,邀请亲朋好友,由他妻子主厨,做了十多桌酒宴,算是祝贺自家乔迁新居和民宿开张大吉,双喜临门。
他妻子叫覃习平,今年49岁,因有开办民宿意愿,参加了县扶贫局组织的景区贫困户民宿就业培训,培训时间一个月。培训结束回来,正当赶上10月1日开业。这是旅游黄金周,他家一开业,游客就不断涌来,着实忙碌了一个星期。那一个星期的忙碌,盘算一下,赚到3万元钱,一家人都很开心。
陈文龙家的民宿,平常自己一家人操作,节假日和夏季旅游旺季,人增多,就给工资请邻居帮忙,100元一天。他家现在有11个客房,旺季不够住。房价也不高,100元左右一晚。夏季避暑,管三餐饭,每人消费也超不过150元。游客觉得划算,他们坐在自己家里挣钱,也觉得划算。
朝阳村支书张光明带领笔者去到陈文龙家采访时,陈文龙和妻子不在家金博体育。上面的叙述都是村支书介绍的。
时值旅游淡季,陈文龙与妻子趁闲时去了成都大儿子处看望孙子,顺带旅游一下成都,家里只留下小儿媳妇看守。小儿媳说,公公婆婆会在国庆节前赶回来经营民宿的,不然,她是招呼不过来的。问她家民宿去年一年挣多少钱,她说她不清楚,他爸在管账。她只知道,去年最多一天挣过5000多元,到现在,他家建房的50万贷款通过经营民宿,全还清了。前不久有人要来租她家的房屋,一年给8万,陈文龙没租,说自己反正没事干,就留着自家经营。
村支书张光明介绍,过去,朝阳村因地理环境偏远,山高石头多,耕地少,交通不便,缺水,种啥都没收成。无网络,电话都打不通,是极度贫困村。2017年,县上开发旅游,才通了水泥路,才有了微信信号。
全村235户,873人,就有57户贫困户,贫困人口261人。到2019年底,通过旅游开发扶贫,有55户脱贫。另外两户,几乎丧失劳动能力,今年将依靠国家政策兜底脱贫。一户是李文明家。李文明患尿毒症,现在治疗费都国家负担。家里7口人,就大儿子一个劳动力,在武汉打工。景区开发后,家里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加上政府给他的低保,今年能够脱贫。
另一户是谢传义。他家只有两个人,属于,他67岁,妻子智力障碍。土地少,入股了景区,一年只能分到几百元的红利,但转移性分红还有2000多元,加上政府的低保兜底,每个月有600元,农保一年还有2000多元,今年也能脱贫。
张书记说,村上土地贫瘠,以前种啥收成都不好,药材、水果都试种过,都没收成。要不是县上文旅开发,他们村靠种土地,真的脱不了贫。现在好了,农户院落都通了水泥路,村道正在扩宽改铺油路,年底将通公交车,村民的出行难将得到彻底解决。
2018年,村里建了自来水厂,由樊哙自来水厂主管,每户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村里一代又一代缺水问题得到解决。从景区开园接待游客后,村里有80多人在景区上班和务工,其中有28个是贫困户。他们大多60岁左右,买了保险,都很开心。2018年,朝阳村农户在景区打零工,主要是帮着栽种花草,共挣了36.8万元,景区给全村土地分红21万多元,流转土地8万多元。
朝阳村虽然不在核心景区,但也是景区开发受益的村。现在村里的情况,年轻人外出挣钱,中老年人景区务工,守候家园,生活正在向着幸福迈进。
在桃溪谷开观光车的女司机王春燕不是朝阳村人,但她同朝阳村人一样,享受到景区开发带来的阳光,成为景区一名务工人员。
王春燕是桃溪村4社人,今年33岁,年轻,俊秀,言谈微带羞涩。她说她没想到,她居然能与观光车结缘,成为桃溪谷景区一名开观光车的女司机。
她家有六口人,父母、她、丈夫和两个儿子。家里的地被景区征收入股,现在只有五六分地种小菜。她不知道分红多少,这些事她父亲在管。丈夫2008年查出乙肝,每天得吃一粒阿德福韦酯,每粒11元左右,每个月都要花300多元药钱,还有其他治疗费、检查费。药一直吃到2018年,整十年。停药后,丈夫每季度还去成都复查,一年四次,车费、住宿、生活费等,每次都要花3000多元。
丈夫因为病,干不了体力活,但一家人得生活,只得带病在附近打零工,做仿瓷涂料。这个活稍微轻松一些,但活不够做,停工在家的时间多,挣钱不多。王春燕来景区上班之前,在渡口场镇一家育婴店打工,卖奶粉等婴儿系列产品,一个月2000元。父母种土地,年成好能饱肚子。
那时的桃溪村很穷,因为山高石头多,能耕种的土地很少。好在这里的美景被县委的领导发现了,开发成旅游景区,村里的土地、林地都入股或被征用,值钱了。外地游客的涌入,村民们的瓜瓜小菜都涨价了,日子也好起来。
2019年4月,王春燕接到乡政府扶贫办的通知,让她到景区上班,着实让她很意外。通知是村干部转达的,说是景区管委会特别照顾她家一个岗位。
王春燕征求父母、丈夫的意见,都支持她到景区上班。4月21日,王春燕打电话把育婴店的工作辞去,早早地来到桃溪谷景区管理处报到。当时,她不知道景区会安排自己干啥工作,心里惶惶的。
王春燕以前连电瓶车都不会骑,心虚。领导看出她的顾忌,鼓励她:“有大车司机专门教你,学几天就会了,没啥好怕的。”
观光车组的班长把她们三人带到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跟前,说:“他是你们师傅,这几天,你们就跟师傅好好学习开观光车。”
师傅带她们到一处停车场,当时不是旅游旺季,这个停车场没停车。师傅先教她们操作流程:1、坐入电动观光车驾驶座。2、打开电动旅游观光车钥匙开关。3、接通电源,确认电动旅游观光车档位器档位状态(前进、停车、倒车)。4、主刷及风机正常运转。5、按边刷开关,边刷正常运转……
这些步骤练熟悉了,就在停车场练习开车,然后上路练习。学习了5天,到4月26号,教练师傅让三个学员自己开车上路练习。整天在路上开一辆空车跑来跑去,又练习了5天,到5月1日,领导安排正式运客。尽管一个人开旅游车在景区跑来跑去,觉得很熟练了,但真载游客了,王春燕心里还是有点虚。领导也考虑到这一点,对她说:“你先到桑树坪去载客,那里路宽,适合生手锻炼。”
“五一”节来景区的游客很多。她看到身后满座的客人,想着她们的安全全都交到自己的方向盘上了,王春燕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心里不断地叮嘱自己:小心点,小心点。
有游客已经猜到她是新手。王春燕也不装老司机,就直接说:“不好意思,我今天是第一次载客,车速慢一点,请大家原谅。”
在桑树坪开了4天,她被调回到桃溪谷接送游客。路线是每天固定的,从大象洞服务区到桃溪谷两河口中转站,全程一个单边7.8公里。每天跑的次数不等,游客少的时候,跑两三趟。游客多的时候,最多跑过16趟。6月到9月是桃溪谷的旅游旺季,几乎每天都跑16趟左右。尽管景区规定金博体育,每个月有6天假,但在这段时间,她们观光车班组都不得休假,把假期积攒到淡季休。还有春季期间游客多,得过了正月十五才放假。
现在,王春燕已经在桃溪谷景区开观光车一年半,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作息很有规律,有假期,让她有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和两个孩子。她说,这种工作状态很不错,很安心。尽管工资不太高,每个月2100元,但在家门口挣钱,公司还给她买了五险,老了有退休金养老。
今年5月1日,她父亲也被招进景区做保洁员,每个月1060元。她父亲很开心,说:“就在家门口挣钱,工资不高,但活儿轻松,每天都在景区里旅游,还按月拿工资,安逸着呢。”
宣汉县以境内巴山大峡谷片区的青山绿水好自然风光为资本,因地制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开发扶贫、全域旅游”战略,将文旅开发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举全县之力,推进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直接带动片区9.1万名贫困人口、10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奔康,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开发促产业助增收”的山区旅游脱贫新路子,并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文旅扶贫示范项目,唱响了一曲脱贫攻坚的胜利凯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